当前位置:润心网润心文章精彩讲章 → 文章正文
唐崇怀:从巴拿巴的生命看另一类的勇气
作者:唐崇怀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12-10-31| 阅读权限:游客 | 会员币:0润心币 | 【

在当今快餐文化的大背景下,人们都在被一种压力驱使着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作为一个基督徒如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好的见证,而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唐崇怀牧师以《圣经》中巴拿巴为例,解析使徒行传中关于他的感人肺腑、令人难忘的见证,从巴拿巴的生命看另一类的勇气。

虽然,圣经的叙述重点是神如何藉着保罗让教会大大发展到现今的盛况。然而,我们若能用些时间查考教会的外史,我们会发现,保罗以外截然还有好多大有作为的福音的勇士、教会不可或缺为神的国度成就了福音大业的人,巴拿巴当然是其中一位。其实,这些热所做的事虽没记在圣经里,但他们却会是永远在神的心中;因为若有人爱上帝,这人是上帝所知道的(林前八3)。

圣经为何没有他们事迹的记录,因为如使徒约翰所说:“这些事若都记下来,我想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廿一25)。无庸置疑,巴拿巴和马可的事迹,可以从令日居比路教会的见证,看得一清二楚,是路人皆知。到头来,我们所看到的巴拿巴的生命,诚然可说是一种另类的生命;只要我们能虚心考察,我们不难看到这位圣徒的另类质素品德,也可学到另类的功课。本文就是本着这个立场,从有关巴拿巴的经文,来看看巴拿巴的另类勇气,希望藉此和同工同道们共勉。

首先让我们从“勇气”这个字眼来分析思考。一般看来胆量和勇气没有什么不同。但从字义看,勇气和胆量本就有不同:“勇”在于生命和精神的内含,而“胆”却是行为上“敢”的表现,是勇的外在行为。正是为此,一般些人把勇和敢相提并论,称之为勇敢,无意中将勇气和胆量混淆了。其实胆量只是一时之气魄,事情过后胆量常会令人心惊,也会因为不够慎思而令人悔憾。

据说,美国纽约双星高楼九一一未毁前,矗立河边,傲视全城。当时有两位行钢索高手相约在双星塔最高处比赛行走钢索技能。是日适逢寒风吹袭,危险至极。其中一人见了疾风,拒绝比赛。另一人竟然一无所惧,提起钢棍冒险走了过去、得逞获奬。隔日新闻报道,嘉许称谓那位无畏无惧,在疾下风走了过去的人真有惊人胆量,接着称谓那位临阵因风退缩的人真有勇气、更有胆识智慧,勇于临阵放弃。这事给我们看到勇气与胆量之别、敢勇之异。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巴拿巴的信仰勇气。

勇于信靠、接受真理

使徒行传第四章提到巴拿巴初信的经历,这段经文中我们看到巴拿巴信心的勇气表现。

1.接受真理、跟从真道
巴拿巴是第一批基督徒中的一位。他虽从未见过耶稣却因耶稣门徒的见证而信靠主。就当时的情境来说,作主的门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他们中有些人因倒真有与主接触的救恩首层经历:亲眼见过耶稣,亲耳听过祂的教导,亲手摸过祂的身体。但对巴拿巴这一群的基督复活后的首批信徒来说,他们是只因听了使徒们的见证,就信了主;他们是耶稣所说那一群没有看见就信了、更为有福的人(约廿19);他正是这样因听道而信了道。这种信心的勇气真是可嘉许的。听而信就成了日后信徒的特征。宗教圈里的人,一般人常都会以自身亲眼的经历自豪、自夸,但能只因听而信,才是基督教的特色。基督徒不是信人、跟人,而是信道、随道。这种信心的勇气也成了基督徒的基本特色:信仰不是为人,也不在于人,乃是在于所信的道。信服真道此后也成了教会宣道和传道的必然途径和要诀反应。以后巴拿巴的植堂模式也是这样的以教导为主(参徒十一26),让人因听而信,在真刀山、在真道上得着建造。

其实能叫人信靠真神,持守信仰乃是因为这人对道的认识和执着。当神的道栽种在人心灵里时,这人就得着了重生(彼前一23)巴拿巴听了神的道,他即刻为这道放弃他的生活积鑽和事业,步上了这条又难又艰的道路。信仰的勇气让人放下一切,接受真理、跟从真道。

勇于舍取,完全信靠

圣经说他本是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又有田产。很明显的,他起初的宗教生活表现与当时的犹太人一般,是一位世俗化了的利未人。那时犹太教的传统信仰不再有任何特殊的宗教生活意义。利未人的身份再也比不上有土地田产更为重要。但是当圣经说他信了主,看见众人变卖田产,凡物公用,他也把田产卖了,毫无保留的放在使徒的脚前。这种举止显明是种难以思议的明智的舍取诀择。他主动的放下世上的产业,放弃家园,选上了这条跟随主的路;以教会为家,与信徒共同建立新的家园,何等大的勇气。他放下了应当放下的,拿起他应当拿起的,背起十架跟随主,表明了他信心的真实。

信心的要求本来就是要人放下,进一步,信心要求人拿起十架,跟随主。人除非能看到那日后极重无比的荣耀,不可能会有这种不介意的气慨(林后四16)。巴拿巴能做到这点,最主要是他在信心中看到那位可依靠的主,勇于把自己交付于祂。旧约的路得选择追随拿俄米时,岂不也是因为她认定耶和华是真神,她不肯像嫂嫂回到她的神那里去,相反的,乃是欢喜来投靠耶和华的翅膀阴下(得二12)。保罗岂不也是为此以跟随耶稣为至宝,放下一切为要得着基督(腓三8)。巴拿巴不像亚拿尼亚撒非喇患得患失为自己留下了些许,不能相信神是完全可靠, 而受了击打致死的重刑。

信而不靠便是自欺。对一些小信的人,我们应当像那癫痫孩子的父亲,能赶紧坦诚的呼求主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可九24)。我们绝对不可如亚拿尼亚,因小信而有所保留。让我们学习巴拿巴,因信可靠,更也因此完全献一切,上勇于完全的交付。

勇于信任,荐用新人

古人有话说:国有三病,有才不识其一,识而不用其二,用而不信其三。这正是国家,组织,教会的通病。使徒行传九章,详述扫罗归主事迹,神也真在这事上行了神迹,扫罗归信基督的事,在大马色颇有见证,他亦因此大受患难和逼迫,他们把他送回了耶路撒冷。圣经说他想与信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唯有巴拿巴接待他,领他去见使徒,替他作证(徒九26,27)。在此我们看到了巴拿巴人际关系的几件事:

识人的慧眼

对人的悔改和剧变有所质疑本是人的常情,但在属灵的事上,神所赐于人的慧眼给人能慎思而明辨智慧,解除了人的疑惧,让我们能信任人。

其实,在组织中不随意用人本是件好事,保罗那个时代,一般人都得以荐书为据彼此交往(林后三1-3)。在此扫罗的悔改见证太过突然,他离开耶路撒冷时,还是口吐威吓凶杀的一只雄狮,转眼之间回来时竟是一只驯良温柔爱主的羊羔,没有荐书叫人难以接纳。圣经说“惟有”巴拿巴接待他,这是信心的识定,加上好行为的接待, 是巴拿巴有勇气独排众识的举止。

明智的信任

圣经说巴拿巴接待扫罗、领他去见使徒,为他述说主所行的神迹大事。巴拿巴的接待是一种信心的勇气,不是一味的义气行为,是他明智信心的循规行为。箴言经说明不可轻易为人作保,巴拿巴在此的作保行为甚为严谨,他并不为保罗辩护,自作主张地直接把扫罗介绍给教会,而是先领扫罗去见使徒。他对自己的身份有所自识,谦虚循轨,没有越份越位。让使徒们做最终决定和差派。本来,对人的信任不能盲目自逞,当能权宜尊重在上的人,才是明智,不然就必会有自成一派,拉拢结党纷争之嫌。巴拿巴真是明智。

爱心的成全

接待人除了要有心,又要别具异情,还得有爱心、谦和、接纳和成全人的心态。约翰曾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完全(约壹四18)巴拿巴能信任扫罗、接受扫罗,诚然说明了他在爱里看见了不能看见的主在扫罗身上的作为,在爱里得着了完全,他也更进而地成全了扫罗。

勇于突破、多做主工

使徒行传第二次提到巴拿巴时是在十一章。当时安提阿教会有好多外邦人领受了神的道,信了主,耶路撒冷教会为这些事有了争端。这时安提阿教会遇到了另一种的难题和挑战,看到神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主与他们同在。讲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归主的人很多,彼得就派巴拿巴去探望他们。

耶路撒冷教会为何差派巴拿巴,不得而知,但从他作为居比路的利未人和在他接待扫罗的事上,我们可以推测教会看到他一颗开阔的心和宽大的胸襟,就选派了他。接下来,我们从他在安提阿的事奉中再次看到了他的勇气,他能突破传统,能不拘泥,能创新,和他不辞劳苦的品德质素。

传统有两种:一种是叫人死的遗传,如保罗所说辖制人、叫人死的字句和习俗(参林后三9-10)。犹太人常为这遗传自鼓自夸,钻牛角尖,墨守成规,封步自守,拒人于外。另一种是活的遗传,统称传统,给人活路,充实人生。前者应当突破,后者应当持守。

巴拿巴到了安提阿,他首先看到了神所赐的恩就欢喜。 他不以考察监督自居,而是能突破一般老式的消极见解和忧患。这种态度可以让人看到了正面的事,阳光的温馨。消极的人常只先看到负面的事,对剧变的神迹作为只能给予质疑评判,忧患拒绝。巴拿巴一来竟然马上看到神所赐恩就欢喜。

对犹太人来说,有资格蒙恩的人当然只是选民犹太人。对他们来说:外邦人蒙恩不但是不可,更是可烦可恶。先知约拿岂不是因为外邦人悔改蒙恩反而向神发怒了吗?(拿四1-4)其实,神拣选外邦人,赐福予与他们本是就是神给犹太人救恩的缘由。 神的目的乃是让万族因选民得福(创十二1-3)。犹太人竟是愚蠢小气的想将神据为己有。

在此巴拿巴却是很有勇气的显出了他的正确心态,确定外邦人所得的是神的恩,肯定了用希利尼话传道和传福音给希利尼人本都是神的原意,更是神的荣耀作为!

 不辞劳苦、勇于教导

巴拿巴不但肯定了安提阿教会的事奉,更乐意的参与安提阿教会的事工。 按理来说,耶路撒冷教会只让他去安提阿探望实情,但巴拿巴竟在此似乎擅自决定留了下来,作了安提阿教会的牧长。他又不辞劳苦的去找了一位助手扫罗,他们二人一同在安提阿一年的时间,坚定教会,教导许多信徒(徒十一:24-26)
圣经特说巴拿巴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多人归顺了主,这真是特好的见证。其实,好人的定义见人见智,但路加在此特别注明巴拿巴有圣灵的充满,大有信心,使人归顺了主。 这说明了路加把巴拿巴这人与人、与神的关系推广到信仰的关系和事工目的以及宣教的关系。巴拿巴真正勇于参与圣工的人,有属灵的生命,依靠圣灵,大有信心,对真理有所感悟和领受;不为自己而是为神的国度,领人归顺恩主。这是巴拿巴劳苦的过程和果子,是耶稣所说“常存果子”(约十五17)的明证。

前文曾述,巴拿巴是因听道而归信基督,为此他把道、道的传扬和教会的教导看为教会事工的首要;他不计劳苦,带领扫罗好好的教导安提阿的教会,让他们成全完备。路加特别注明信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开始,意义深长,肯定了巴拿巴的工作,更说明了真理教导事工的重要,也见证了教会成长装备的过程和荣耀。

静候神的带领、勇于创新

因为巴拿巴和保罗在安提阿教会事奉的成果,安提阿教会不但得得着了道的教导,也得着了成全,他们也随着有了福音使命的自觉和委身。

徒十三章提述了教会历史宣教和差遣事工的起源。无庸置疑,巴拿巴就是发起人。
这段经文首先提述了几位先知和教师,其中以巴拿巴为首,以扫罗为尾。巴拿巴何时成了先知,不得而知。在初期教会,先知是领导者及教会导向的别称。巴拿巴起初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信徒,欢喜参与主工,有劝慰的恩赐,默默在接待扫罗的事上成了神事工的中介,神的用人,最后竟成了耶路撒冷教会的特使被派到安提阿。他的热诚和劳苦得着了安提阿教会的肯定,尊他为教会的先知和教师,这个过程未必意味着他在教会地位的节节上升,无可置疑的,他在教会的参与日日加深,完全的委身。

徒十三章1-5节两次论述他们事奉主禁食祷告;这是神仆人美好的见证。勇敢做工不该是盲目冒失的,创新的事工应能勇于自约自制,等候神的带领和圣灵的引导和差遣。巴拿巴的禁食和祷告正说明了他创意前的谨慎。

其实,任何属灵事工的开始总需要许多的敢量,资本和劳力的投入;做事前的筹划、预算,人事的安排,事前的禁食、祷告和顺服的等候勇气。巴拿巴在此给了我们大好的榜样。

当他们察悟神悦纳了这个意念,圣灵回应了,发言说:为我分派巴拿巴和保罗去作我召他们作的工。教会在此就再禁食祷告,才按手在他们头上打发他们出去(徒十三2-3),他们就这样的去了。这是神的悦纳,更有神的安排,神的教会历史也就这样的展开了新的一页,宣教的巨轮启动了,事也就怎样的成了。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巴拿巴生命中的勇气和劳苦。

四、勇于缄默,持住使命

1.  缄默中的委身
徒十五章讲述耶路撒冷教会为犹大外邦人事工的争论召开了一个会议,这会议在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加拉太书二章让我们看到当时紧张的情境,受过割礼的犹太信徒和未受割礼的外邦信徒为了称义的事起了剧烈的争论。会议中的主要发言人好多,彼得起来作了最后的教导,这时当众人都默默无声时,巴拿巴和保罗述说了神借他们在外邦人所行的神迹奇事,让众人都住了声。

在此我们看到在固执的争论中能让人住声的不是高声疾嚎,而是活的见证。巴拿巴在耶路撒冷会议中的表现让人看出他的勇气,他能因默默参加会议,能委身而不争辩,只将神的作为好好述说,让人在缄默的沈思,体悟神的大能受感而应顺。最后,雅各的简洁结论,平顺的得着了众人的认同,为日后外邦事工的推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外邦人可能完全脱离犹太人守法的拘泥,自由的发展福音事工。

2. 禀然受命, 鞠躬尽瘁
巴拿巴在会议中除了述说见证,没有参与辩论,但会议有了结论后,他竟是禀然的站了出来,勇于受命。其实,缄默并不等于没有意见, 没有作为;他的缄默并不是他的懦弱,而是他的端庄和沉着。会议后,首领们做了决定,拣选派遣了称为巴撒巴的犹大和西拉交托巴拿巴和保罗去安提阿和基利家安慰教会劝勉弟兄。他们顺命的去了,教会也因此得了坚固,发展圣工。(徒十一20-25)。这时的巴拿巴不再是静候的驯狮,而是仆仆风尘的行军将领。他受了命,即刻前行,继续作完教会所托付他的工作。使徒们对他们二人工作的评论竟是:这二人是为我主耶稣基督的名,不顾性命的! (徒 十五26)

3. 端庄自重、守住本位
看了使徒行传对巴拿巴最后的记录,多少会叫人伤感。两位举足轻重的伟大人物,最后还是分了手,孰是孰非,姑且不谈,但从路加的记录中最少我们可以看见几件事:
a.他们不是因为私人恩怨而争吵。巴拿巴想带马可,保罗因马可以前的劣迹不想带他。二人也因此有了争论。这是事工人事安排见解的不同,并非是信仰立场的分歧。
b.路加的记录中并没有对巴拿巴的行为有何谴责,说明这记录并不带有评论,我们也不可随意猜测论断。
c.路加特别述说巴拿巴和马可的去向,诚然是为日后居比路教会发展的历史盛景作了很好的伏笔,不在话下。

由以上三点我们大致可以为巴拿巴的作为做下列几个定论:

他拿得起放得下
巴拿巴和保罗同工的前期,二人像有点师徒的关系,无可置疑的是巴拿巴推荐保罗,又为保罗作保,给保罗机会,带领了保罗。到了中期,保罗的主要配角身分慢慢突出,在路司得宣教时,众人以他为希米耳(伺仆)以巴拿巴为丢斯(主神),这时可说保罗才开始得着人的肯定,走向自成一家的途径; 接着保罗从配角转而成了主角。这一切当然是巴拿巴劳辛的果子,是作为老师的荣耀。以后的发展,我们看到保罗的成长和成熟。在这过程中,巴拿巴从不以长者自居。当他们二人因马可意见分歧,巴拿巴竟然可以毫无犹疑的为了马可放下保罗,往居比路去继续事奉。他真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给人机会,成全弱者
保罗惦记马可的失败,对巴拿巴想带马可再前往宣道的事有所异议,认定不可再给马可机会。但这位曾经给保罗机会,成全的保罗的巴拿巴,认清了他的使命,决定自己携带着这位有失败过失的新手马可,走完、作成神所托付他的那给人机会、成全弱者的使命。

忘记背后、努力向前
巴拿巴并不留恋既往的成就,他执着的持住他的使命,忘记背后、努力向前。让保罗带着西拉自立炉灶,完成天国伟业,自己却默默的带着新手马可回老家去,建造教会。他似乎是这样暗淡的走下宣道伟业的舞台。

然而,我们最后所看到的竟是这位软弱的马可因巴拿巴的扶住,真正得着了成全:让年老的彼得有伙伴,能将他的回忆交付了马可,让教会今日有马可福音书;让曾拒绝过马可,年老行将就义的保罗深深的想念马可对他的服侍和在传道的事上的好处得着慰藉。这些都是因为巴拿巴的谦虚、执着和定见,勇于守住自己的使命,不受时机或情绪的影响去完成神所托付他的使命。

结尾的话

到底巴拿巴是否与保罗分手就走出了神的道路,圣经再也没有提述他的事迹?当然不是!我们不否认圣经此后再也没有巴拿巴的名字。但无可置疑的是:圣经决然提到马可,巴拿巴的果子。巴拿巴的生命明显的藉着马可继续点燃。本来从一方面来看,巴拿巴并没有甚么伟大的成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真是一位神的好仆人:能安身立命,勇于接受神的安排和托付,即使是配角,也能舍己成人,快快乐乐的活在神的恩典和安排中。这种勇气远远的超过了那些只想完成大事竭力求成求荣,不肯作配角的人。

愿神给我们巴拿巴的勇气,更求神在当今的教会和世代中兴起更多的巴拿巴!

顶一下
文章录入:admin | 浏览次数:读取中…